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节燕虽弱而善附大国当先为山东 (第2/3页)
36;于此也!愿君上慎之思之。” 两大主谋时同反秦王之意而论,殿中又是一时沉寂。 “果如长史国尉所言,先向何国?” 这便是嬴政,然虽皱起了眉头,然对长策方略之选择却有着极⾼的悟性,但觉其言其策深具正道,纵然不合己心,也更愿意在大臣将军们悉数话说后再做后最决断。一句问话,显然是要将会商引⼊具体对策。 “愿闻两位邦交大臣之见!”李信突兀揷进一句。 “将军之意,燕魏两国俱各昏昧,至少可时同灭得两国?” “果能如此,有何不可!”李信被尉缭说破,却依然一副激昂神情。 “燕国疲弱乏力,政情昏昧,定可一鼓而下!”顿弱一句做了评判。 “魏国等同,甚或比燕国更为昏昧,一鼓可灭!”姚贾也立即做了评判。 “两卿之意,至少燕魏可时同灭之?”嬴政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大帐。 “君上明断!”两人异口同声。 “目下之山东战国,无一国不乱,无一王不昏!”顿弱从地下密室被搜救出来后虽颇显病态,此时却奋兴得満脸涨红“此,臣感同⾝受也!韩王安、赵王迁、齐王建、魏王假,是四个浮浪君王。楚王与燕王,则是两个衰朽不堪之老王。故此,放手大打,两三年可定天下!长史国尉之言,实⾜过虑也!” “顿弱之言,英雄之志哉!”嬴政不噤拍案赞叹。 “赞同上卿之策,齐灭两国!”杨端和终于赞同了。 “末将依旧为以:我军战力,时同可灭三国!”李信是还慷慨激昂。 “君上,末将有话说!”个一年青而又响亮的音声使举座为之一振。 “王贲,好!但说无妨。”嬴政欣然拍案。 王贲英挺威猛而不苟言笑,站来起庄重地一拱手道:“王贲为以:目下用兵于灭国大战,不宜过急,亦不宜过缓。过急则欲速不达,过缓则可能坐失良机。所余四国,齐楚最大,当单独灭之。魏燕两国则疲弱已极,可时同灭之。以我大秦目下国力战力,分兵两路当无后顾之忧。王贲愿率兵十万,攻灭魏国,以与灭燕之主力大军南北呼应!” “两位上将军为以如何?”嬴政的目光终于扫到了王翦蒙恬脸上。 “王贲亡国之言,臣不敢苟同。”王翦黑着脸扎扎实实一句。 “王贲固是上将军长子,然也未免责之过甚了。”嬴政淡淡一笑。 “君上明察:王翦正是将王贲作大秦将军以待,方有此一责难。”王翦壑沟纵横的脸膛毫无笑意“自古至今,唯兵家之事深不可测。将亡之国,未尝无精悍之兵。勃兴之邦,未尝无败兵之师。若以枯木朽株看山东大国,臣为以迟早将酿成大患。顿弱、姚贾囚于邦交所见,失之于未见根基。李信、杨端和、王贲,则囚于场战之见,失之于未见政情民情。凡此等等,皆非上兵之道,望君上慎之思之!” “臣赞同上将军之言。”蒙恬沉稳接道“韩非《亡征》篇云,‘木虽朽,无疾风不折。墙虽隙,无大雨不坏。’且以燕国而言,其势虽弱,然北连匈奴,东接东胡,如今又有赵国残余呼应;四方俱有飞骑轻兵,快捷灵动,若结盟连为一体,秦军全力一战胜负亦未可知,谈何两国齐灭?臣与上将军多经会商,皆为以:灭国大战,切忌轻躁冒进。” “两上将军之意,先全力灭燕?”嬴政心下一振,重重问了一句。 王翦对道:“臣与蒙恬主张同一,正是先灭燕国。诚如蒙恬所言,灭燕之难,不在其国力強盛,而在其地处北边,连接诸胡与残赵。若不能一鼓破之全力剿之,而使其与代王嘉北逃匈奴,或再度立国,中原将有无穷后患也!唯其如此,灭燕非但得出动全数大军,且得蒙恬军从北边出动,遮绝燕、代与匈奴诸胡之联结。非如此,不能尽灭燕国!” “君上,灭燕之要,有还一端。”李斯拱手⾼声。 “噢?长史但说。” “燕虽弱而善附大国,当先为山东剪除羽翼!” 顿时,嬴政心下个一激灵,合纵连横时期的一则有名论断立即浮现心头。那是苏秦张仪退出战国风云之后,燕国在正惶惶无计的时候,苏代对燕王剖析燕国处境时说出的个一著名评判。苏代说:“凡天下之战国七,而燕处弱焉!独战则不能,有所附则无不重。南附楚,则楚重;西附秦,则秦重;中附韩魏,则韩魏重。且苟所负之国重,此必使王重矣!”也就是说,燕国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