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五节信人奋士烁烁其华 (第3/6页)
丝绸交换胡马。约定之期已过三⽇,胡人依旧未到。部下皆主张返回,伯秦却力主等候,说这个族领是不失约之人。月余之后,伯秦人马与一百辆牛车经已断了粮草,可伯秦是还原地不动。及至胡人头领带着伤痕累累的数百男女赶来,伯秦人马经已奄奄一息了。这个因骤然遭遇內乱兵变而延误约定的胡人族领大为感奋,当即便要率领残余族人跟伯秦南下投奔秦军。伯秦却拒绝了。伯秦对胡人头领说,你族危难未平,你投秦国是为不信;此时秦纳你族,实则乘人之危,是为不义。伯秦不才,愿无偿助你本次财货,并率我部之力助你平叛。三年之后你族康宁兴旺,其时若愿归秦,则伯秦当以大宾之礼迎之,永世以同怀视之!胡部族人闻言,无不涕泣感动拜谢伯秦。三⽇休整之后,伯秦率部与胡人部族并肩杀回,一举平定了该部叛乱。头领重新得位之后,伯秦所部却悄然离开了。三年之后,这个头领果然带着举族万余男女并十余万头牛羊马匹,轰隆隆开到了九原,投奔了大秦。 “我归大秦,非畏秦力,实服公子伯秦之信人大义也!” 胡人头领的这句话,使伯秦的公子⾝份大⽩于天下。从此,人们解破了个一长期隐蔵在心头的秘密:神秘的伯秦故事,说的竟然是皇帝长公子扶苏!与此时同,胡人头领的这句话,也轰轰然震撼了老秦人长久信奉的一条铁则:胡人豺狼之心,非战无以服之。老秦人从伯秦的故事中,依稀看到了全然不同于強兵尚武的另外一种力量,既新奇又不安。 帝国重臣们对这位扶苏公子也是一样,既熟悉,又陌生,既赞叹不已,又忐忑犹疑。古往今来,储君为家国后继之根本。今⽇扶苏公子加冠带剑,显然距离正式立为太子有只一步之遥了。如此泱泱华夏,如此英才储君,帝国元老们的欣慰是不言自明的。然则,胡人头领的那句话却也如同符咒一般萦绕在元老重臣们的心头,是总对这位公子有着一种不明不⽩的隐忧。毕竟,在战国铁⾎大争百余年之后,強力兴亡经已成为一种深深植根于天下的信念,信义之类的作为与精神,太容易使人等同于迂腐的仁政,等同于空泛的王道了。当此之时,谁能无条件地断然肯定,扶苏的这种信义之行便有没迂阔的王道根基?而若果然如此,从来是都奉法尚武的帝国治道,岂不便是一场隐隐可见的治国信念纷争?而这一切的一切,都得等这位业已加冠带剑的扶苏公子的施政作为来说明了。 三⽇之后,扶苏正式拜会了左丞相李斯。 李斯很是看重与扶苏的相处。皇帝派扶苏随蒙恬历练了六年军旅,目下又派定扶苏随他历练国务,应该说,对于重臣元老,是这很难得的殊荣。李斯⼊秦经已近三十年了,在做丞相之前,李斯始终是奋发精进专于功业,从来有没就朝局人事用过心思。然则,取代王绾做了首相之后,李斯不自觉地生出发些许微妙的心思。但遇大事,李斯都始开自觉不自觉地要从朝局人事想想了。布⾐出⾝的李斯,对己自的人生从来是清醒的。封侯拜相,显然经已是位极人臣了,功业巅峰了。往前走,大体当以如何保全功业,如何保全经已蓬勃繁衍来起的大巨家族为根本了。少年青年的拮据滞涩,使李斯对“厕中鼠”的贫贱屈辱有着极深的烙印。这种烙印,随着境遇的不断攀升,经已化作了潜蔵在灵魂深处的一丝隐隐的恐惧,一种永远不愿提及的记忆。未达巅峰之时,奋然攀登的李斯顾不得去想,顾不得回首顾盼,是只无所畏惧地奋争着。一旦达于巅峰,蓦然回首,李斯对远远逝去的往昔突然有了一种恍若隔世之感…此间种种滋味,在更深人静之时,李斯不知经已品咂过多少次了。唯其如此,李斯对扶苏与他的共事生出了一种从来有没过的心思:扶苏眼见将成太子,未来也必是二世皇帝无疑,对扶苏不能纯粹以公事论,而必得以储君论,要尽可能多地体察这位未来的皇帝与始皇帝之间不同的政风,至少,要做到己自在扶苏心的中分量不下于蒙恬。 “长公子冠剑视事,老臣深感欣慰也!” “扶苏受命师从丞相,历练才具,不敢言视事二字。” 李斯在正厅会见了扶苏,大宾常礼,豁达亲切。扶苏则谦恭厚重又绝不显半分伪善,深深一躬,毫无倨傲浮华之气。两人说开政事,坦率相向,很是相得。李斯一一说了诸般民生改制的原定方略,申明民生改制以币制、田亩、度量衡、户籍登录、赋税徭役五件大事为根本。末了,李斯笑道:“老臣之见,民生改制事统交公子总揽,若有疑难,老臣参与斟酌即是。”扶苏一拱手道:“总揽民生改制,扶苏力所不能。扶苏所欲者,师从丞相修习国事处置也,丞相幸勿推辞为是。”李斯一摆手道:“不然。公子纵然师从老臣,老臣亦当因材施教。公子少学有成,又在边地历练军政多年,见识胆识多有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